1987年12月的一天,相隔两岸四十多年的台湾老兵郭俊生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,他第一时间回到安徽老家,见到了夜夜梦中牵挂的父母。和其他境遇相同的台湾老兵而言,郭俊生无疑是幸运的那个道正网配资,此时他的父母身体健康尚存在世,为了等待这一天的来临,郭俊生不知煎熬了多少岁月,只盼望和父母相拥在一起。
得知郭俊生回到安徽的消息,周围十里八乡的亲戚和村民纷纷来到郭家,就连当地有关部门的领导也来到现场慰问郭俊生。在这种温暖的映衬下,郭俊生心中积累四十多年的凄苦一扫而空,全家人沉浸在热闹和喜庆当中,坐在一旁的老父亲喜极成泣,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神色,直到当天傍晚,郭俊生和父母亲人坐在一起吃饭,聊起了四十年来的往事。
夜幕降临,父亲把郭俊生单独叫到老两口居住的房间,在确定四下无人之后,老父亲让郭俊生把墙边的衣柜挪动到一旁。虽然不理解老父亲的行为,郭俊生还是一五一十听从父亲的指示,映入眼帘的是墙内出现的缝隙,老父亲把缝隙里的袋子取了出来,紧接着拿出一沓现金交到郭俊生的手上,顿时郭宇阳热泪盈眶,对父母百般的歉疚和自责。
展开剩余82%郭俊生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的安徽安庆,父母是当地的农民,相比于其他农民来说,郭俊生的父亲有所不同,因为郭俊生的父亲接受过教育,思想要比当时很多人更加超前。郭家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一辈子没出息,也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儿女将来的命运,当时郭家一共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妹妹,全都被父亲送往县城读书。
当时我国的经济条件并不好,恰好又处在战乱纷飞军阀割据的年代,郭家父亲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,即便如此父亲仍不放弃对子女的培养,只盼望有朝一日自己付出的努力获得回报。在不久之后,上学没多久的郭俊生被父亲接回了家,原因是郭俊生自己不想继续上学了,因为他患上了当时非常羞耻的疾病“肛瘘”。
肛瘘虽然不是什么恶劣的疾病,但是在当时医疗水平并不发达,肛瘘无法得到有效的根治,郭俊生全身上下散发着一股臭味,周围的老师和同学都不愿和郭俊生接触,甚至嘲讽郭俊生身上的味道。在万般无奈之下,郭俊生只好决定放弃学业,即使他非常热爱学堂的生活,却也只能做出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。
母亲为了缓解郭俊生内心的郁闷,把前因后果告诉了娘家的亲弟弟,舅舅得知侄子的情况,于是邀请郭俊生跟随自己前往南京散心。南京在当时可谓全国最发达的城市,再加上安徽省和南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因此郭俊生一直梦想前往南京游玩道正网配资,他欣然接受了舅舅的邀请,踏上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旅程。
在南京生活的几天时间,郭俊生满脑子都是繁华都市的场景,他的内心产生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,好在郭俊生的父亲非常开明,认为好男儿都是志在四方的。只不过郭俊生的年龄比较小,再加上郭俊生满身散发的臭味,父亲还是认为此时郭俊生前往南京有些不妥,经过一番考虑,父亲最终拒绝了儿子出去闯荡的请求。
郭俊生不敢违逆父亲,却又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向往,他的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斗争,最终郭俊生还是决定去外地闯出一番天地。在一天深夜,郭俊生给父亲留下了一张纸条,于是独自一人跑到外地闯荡,郭俊生在心中立誓,不闯出一片名堂绝不回家。此时的郭俊生还不曾想到,自己的离别一走就是四十多年。
郭俊生出门的时候没有携带一分钱,他的身上散发着一股恶臭,没有谁愿意招聘他,无奈之下的郭俊生只得独自一人沿街乞讨。不幸中的万幸是,郭俊生突然看到前方有一处募兵站正在招纳士兵,饿到前胸贴后背的郭俊生没有多想,立马跑到募兵站报名服役。
成为士兵以后,郭俊生又面临着新的问题,虽然肚子填饱了,可是自己浑身上下散发的恶臭难忍,军营里的老兵都爱欺负自己。如果任由这样发展下去,就算没被别人打死,也得被这些老兵给欺负死,想来想去,郭俊生决定“弯道超车”,通过毛遂自荐的方式申请进入宪兵队参兵。
在当时前往宪兵队服役的人员都是家里有背景的人,没有人介绍是没法进入宪兵队的,宪兵队从始至终没出现过“自荐”的士兵。宪兵队领导对郭俊生的胆识很感兴趣,于是同意了郭俊生进入宪兵队的申请,为了能一直待在宪兵队,郭俊生对待训练和学习的态度非常严苛,总是以数一数二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。
1948年5月,郭俊生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南京宪兵司令部教导团的一员,此刻郭俊生的前途不可限量,然而解放战争的爆发使得郭俊生再一次面临变故。解放战争时期,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,其残余势力纷纷逃亡至大陆海岸面的台湾海峡,郭俊生的部队也因此前往台湾参加“轮训”,实则却是在台湾开荒种地。
起初郭俊生还能通过书信联系父母说明情况,但是随着国民党彻底的失败,大陆两岸的联系就此封锁,至此郭俊生再也无法和安徽的亲人展开联系。如果说唯一的幸运,那就是郭俊生的“肛瘘”被部队军医治愈,这也意味着郭俊生要在台湾长久地生存下去,遥遥无期。
多年以后,郭俊生和台湾当地一名女子结为了夫妻,贤淑的妻子为郭俊生诞下了四个孩子,美好的小家庭成为郭俊生内心深处的慰藉。郭俊生在台湾忙活了大半辈子,每天夜晚都会做梦想念远在大陆安徽老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,天亮睁开眼睛的郭俊生五味杂陈,这样的生活伴随了郭俊生几十年之久,成为他无法治愈的心病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已经五十岁有余的郭俊生得知了一条消息,那就是郭俊生可以通过远在国外留学的女儿将书信带到安徽老家。至此开始,郭俊生通过女儿和家中的父母展开联系,随后得知了父母尚存于世的消息,郭俊生既开心又激动,他迫不及待见到思念已久的父母,于是郭俊生每年都会向父母寄去七百块钱,略尽一份孝心。
1987年,郭俊生向台湾当局申请的返乡探亲假得到了批准,激动喜悦的郭俊生立马收拾起东西,终于在1987年12月,郭俊生成功回到思念四十多年的家乡,见到了家中的父母和弟弟妹妹,唯有郭俊生的大哥在几个月前因病不幸逝世,随即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。
原来郭俊生这几年给父母寄去的钱,父母一分钱都没舍得花,父亲担心远在台湾的儿子吃不好过不好,于是把这笔钱存了下来,期盼着有朝一日儿子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。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,不管分开了多久,父母对子女的思念和疼爱之情丝毫没有减少,郭俊生在父亲的膝前长跪不起,内心深处五味杂陈。
郭俊生的内心永远铭记着自己是安徽人,为了让生活在台湾的子女感悟到自己的根源,郭俊生于1992年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踏上回乡的征程,认祖归宗。郭俊生所想所言只有一点道正网配资,让自己的妻儿子女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,不要忘记自己流淌着的炎黄血液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千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